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发布人:郭素英发布时间:2025-02-26 10:51:45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生于俄国图拉省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世袭伯爵。
托尔斯泰不满10岁时父母均已病故,他于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法律系学习。在学期间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对俄国现实生活产生不满。1847年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结果以失败告终。1849年秋,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起在军中服役,任低级军官,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从1857年到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到欧洲旅游考察。1861年第二次考察回来,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在自己的领地内创办了20多所学校,对农民子弟普及教育,并担任地主和农民的和平调解人及法庭陪审员等职,尽可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
1862年,托尔斯泰同莫斯科名医别尔斯的女儿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文学事业上。1881年迁居莫斯科,直到1901年一场大病痊愈后才又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居住。在此期间,受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封建农奴制进一步瓦解及人民革命斗争日益高涨的影响,他积极参加救济灾民的活动,参加莫斯科贫民区人口调查,访问监狱、法庭、教会和修道院等,还加紧对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问题做深入研究,最终促成自己的世界观的转变。他辞去县贵族长的职务,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夙愿。结果途中身染肺炎,这年11月20日在梁赞至乌拉尔铁路沿线的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依照他生前的愿望,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个悬崖附近,坟上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托尔斯泰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带有自传性质。接着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等中短篇小说,它们分别取材于作者当时服兵役、出访欧洲及尝试社会改革等人生经历,虽是早期作品,但已经显示出他善于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艺术才华。
1869年完成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型长篇小说。以四个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年到1820年间俄国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作者肯定1812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多方面地表现了俄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勇敢斗争精神。整个长篇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景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借助于庞大、严密、多线条交错的结构,提供了19世纪头20年俄罗斯城乡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它取材于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作者极为深刻地揭露以政府要员卡列宁为首的上层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的上流社会的罪恶。正是因为这个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败,造成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的悲剧。作者还通过列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复杂的、自相矛盾的社会道德观点。同《战争与和平》相比,《安娜·卡列尼娜》对当时俄国黑暗现实的暴露和批判更为猛烈、深刻,在艺术上情节结构更加集中、严谨,对人物复杂心理过程的镂刻更加精细入微,文体风格方面继续保持过去创作中平稳而富有诗意的叙述,同时更多采用了讽刺和对比手法。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书中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刚长大成人即被贵族少爷践踏遗弃,沦为妓女,蒙冤人狱,后来贵族少爷在法庭上认出受审的原是自己遗弃的女人,忽然"良心发现",开始了"灵魂大扫除",最终和她一起去流放。小说以单线条的简明结构,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复杂经历的描绘,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表明从外省到首都,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经济制度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戕害人民的监狱,同时又鼓吹"饶恕一切人"。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特点,小说中的道德说教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托尔斯泰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并说由于他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制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从19世纪6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在国外翻译出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大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