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发布人:黄可心发布时间:2025-02-26 11:27:3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和流派之一。19世纪30年代相继形成于西欧和俄国。20世纪仍流行于各国。因其具有锋利的批判精神而得名。其主要特点是直面人生,不加粉饰地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批判贵族的腐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矛盾,同情被凌辱的无辜者,但未能提出解决矛盾的出路。)作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
- 贵族出身与早年经历: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贵族家庭,一岁丧母,九岁丧父,由亲戚抚养长大。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后辍学回家。
- 军旅生涯:1851年至1856年在部队服兵役,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 出国旅行:1857年至1860年先后两次出国旅行,游历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
- 晚年生活:晚年的托尔斯泰追求生活的“平民化”,因家庭状况和生活原则的矛盾,于1910年10月28日离家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夫火车站。
文学创作
- 前期作品:早期作品如《童年》《少年》《青年》等,带有自传性质,展现了他对贵族生活的观察与思考。1863年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1865年2月发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宏大的叙事和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场景。
- 中期作品:1873年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探讨了婚姻、爱情、道德等主题。
- 后期作品:1898年开始创作《复活》,聚焦于社会底层的疾苦和贵族阶层的道德腐化,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救赎的思考。
思想理念
- 道德自我完善:托尔斯泰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来改变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罪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 勿以暴力抗恶:他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社会问题,认为暴力只会引发更多的仇恨和痛苦,倡导以和平、宽容和爱的方式对待他人和解决冲突。
- 对社会的批判:他对沙皇专制制度、贵族阶级的腐朽以及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的平等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