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课程与课堂教学 -> 6+1学习资源

高效6+1课堂各环节基本教学要求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25-07-28 20:39:45

高效6+1课堂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理论依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课堂上环环相扣、次第展开的“导”、“思”、“议”、“展”、“评”、“检”六环节和课后的“迁移运用”进行教学,旨在彻底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高效“6+1”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导-----课堂起点
导,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它是为了方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思”(自主学习)而设立的一一个独立的环节。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它像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第一个音符,上课铃响之后, 教师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以前所学过的、与新课有关联的内容,作一简略回顾,再借助一定的媒介如图片、视频等,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过渡,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之后,教师向同学简要说明新课要学的内容和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提示和基本要求。继而,教师发出指令,进入第二个环节“思”。

要求与提示:

  1.“导”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3分钟之内,不得提前上课,不得超时。

  2.“导”,重在搭建起从所学旧知到学习新知的桥梁,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

  3.“导”环节教师不得提问、检测与上节课有关的内容。    

二、思----自学深思

“思”环节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顺序为: 自读教材文本相关内容--→自读导学提纲所列学习目标及其他--→边读课本边看导学提纲--→完成该环节学习任务--→发现未知。

进入“思”之后,教师先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真通读教材文本(含注释),圈点批注。一般情况下,在“思”进行到第N分钟时,快速地将《课堂导学提纲》发放给每一个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提纲上的具体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在上述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挑剔的态度,努力发现问题,探究未知,将疑惑之点,在导学提纲空白处一一列出,以备“议”环节与同学讨论。

要求与提示:

1.“思”环节,必须保证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理解、牢固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思”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须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一般需要十几分钟。

3.在学生看书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巡视,在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督促学生高效自学,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自学神情状态,并据此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已有的课堂教学设计。

4.通过“思”环节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发现未知,提出(写出)问题。

三、议----合作学习

“议”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未知。

“议”顺序为:首先,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备课时预设的投射到大屏幕上的问题(4分钟);之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学生在“思”环节发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争辩讨论过程中撞击出来的新问题(3 分钟)。

在这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要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有序组织,人人主动发言。讨论过程中小组长要控制好时间。

整个讨论过程,要使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探究的灵感。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一边巡视,一边倾听, 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疑点、误点和盲点,做好在下一个环节“展”中解决的准备。

这个教学环节完成好不好,小组建设很重要。

四、展----激情展示

展示的顺序为:先展示“议”环节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再展示教师备课时预先设定的有价值的典型性问题。

这个教学环节的任务是,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和盲点,然后让学生八仙过海,各出奇招,群起而围歼之,让更多的同学获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加深和拓宽对疑惑问题的理解。同时,通过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进入展示环节后,应先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议”环节没有解决了的疑惑和问题,然后再展示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学生展示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述,板演,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诱导、激赏、肯定,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补充、概括、完善,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

要求与提示:

1. 为使这一环节的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展”上做足文章,以免教师被“挂”在课堂上。

2.学生展示时,应主动踊跃起立提问,获教师首肯后发言,教师不得进行点展(直接点名要学生展示)。

3.学生展示规范用语:“我提回”“我回答”“我补充”“我表述”“我质疑”。

4.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勇于示弱,善于守拙,甘当“忍者”,管住自己的嘴巴,延迟评价,不截断学生发言,不抢学生风头,让学生在反复的交流碰撞中、自己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5.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应把控好课堂、把握好节奏,既要大胆的“放”,又要自如的“收”。

6. 在学生“展”的过程中,防止学生跑偏(偏离重点,拘泥于枝节)。

五、评----点评精讲

“评”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到了这个环节,教师就可以走向前台,进行点评精讲了。

“思”、“议”、“展”“评”四环节是递进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像打仗一样,是一个逐步缩小包围圈的过程,到“评”的环节,就是打扫战场了。教师要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消灭了多少“敌人”,抓获了多少“俘虏”,是用了什么战术消灭的,是用了什么方法抓获的,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抓获、消灭得更多,这里边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掌握,提醒同学们把这些记下来。

  要求与提示:

  1.“评”就是教师精讲,主要是讲规律,讲思路,讲结论,讲框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2. “评”也不是一 讲到底,“评”中应有师生互动,“评”中应有板书设计,也可以有视频、图片的插播。

  3.“评”应充分备课,做到语言简练精准、语速节奏适当,不说一句废话。为“检”留够时间。

  六、检----检测反馈

  这个环节是要检验当堂课学生学习目标落实的怎样。进入该环节后,首先要求学生对当堂课所学内容默默进行整体回顾,反刍内化,自我建构,自我检验(不少于2分钟,在这个时间不得使用幻灯片)。最后再由教师对当堂所学效果进行点名提问,或通过小条的形式进行快速检测。

  要求与提示:

  1. 检是梳理,检是建构,检也是巩固,检也是提升。“检”环节恰似一堂课之收官, 不可或缺,否则便成虎头蛇尾,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确保。

2.该环节一般掌握在3分钟左右,不得拖堂。

  七、练----迁移运用

  这个环节也叫“练”,在课外(自习课)进行,它是学生完成一节课学习任务的最后环节。主要形式是让学生进行习题巩固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以达巩固强化、迁移运用之目的。

  1.为保证练的效果,须严格落实教师习题组编机制和质量把关机制,精心选编题目,确保习题质量。所编习题须匹配当天所学、形式题型多样、自创改编为主、难易适度、题量适当、有利于巩固所学,有利于能力培养。
  “练”不仅仅是做题,也包括默背课文,默写作业,写短文,做实验,小制作等。

2.凡练必限时,到时必收交, 强调学生独立完成,努力训练学生的快速度和准确度。

3.对学生所练习题,教师须及时精批,并精准判分,之后,及时向学生反馈。

4.晚三自习,要求学生先回归当天课木,巩固内化当天所学,再进行限时练改错及其他。

5.练后教师不得给学生下发答案。

6.教师不得回收和变相回收限时练改错。

八、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一般情况下,“导”, 不得超过3分钟:“思”,控制在15分钟左右; “议”,一般为6分钟,“展, 一般掌握在9分钟左右“评”,一般控制在9分钟之内;“检”,一般不少于了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