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张玉静 -> 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行动研究

上传:张玉静(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4月11日      状态:正常

 

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行动研究

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行动研究

研究人员

 张玉静

任教学科

 数学

关键词

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摘要

合作交流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而我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差异较大,有些同学特别爱分享自己的思想,有些同学却不爱说,甚至是不会交流,导致在小组交流时擦不出火花,程度好的一度在给予,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在被动的接受。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总感觉我的数学课堂缺少什么,对,就是学生在小组交流时交流的特别苍白无力,几乎擦不出火花。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有三种不愿意交流的现象。一是,有些好的学生,不愿意交流,好像他从交流中得不到提升。另外一种是,缺乏上进心,懒得去交流,还有就是有的学生根本不会交流。针对此现象,特提出此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小组交流的兴趣。

2.现状分析

针对学生交流兴趣低、效果低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及听其他老师的课,他们针对此类问题的做法是首先训练小组长,让小组长在交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比如分配小组成员都应该干什么。另外还有就是鼓励学生交流,比如加分等。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我在小组交流环节也采取了鼓励措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想以此为题进行行动研究。

二、问题的界定     

1.研究对象、范围

五(2)班全体学生(28

2、问题的界定

我认为交流应该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小组内进行组内交流分享想法,达到拓展学生的思路的目的,并且能够带着后进生学习。

三、问题的归因

通过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提出问题归因假说如下:

1、在小组交流时,程度好的学生由于观点总是得到肯定而越来越善于表现自己,程度差的学生由于观点总被否定而越来越不爱表现自己,长此以往,差距越来越大,小组内成员也习惯性的总是那几个人在发言。

2、有些学生想说,可是由于基础较差,说不到点上,长此以往就导致积极性降低。

3、有些学生根本不会交流,在合作交流时,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4、激励体质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

5、小组成员没有合理的分工,不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表现机会,导致爱表现的一直表现,不爱表现的就趁机隐没自己。

四、措施与方法

1、访谈法。通过与家长、学生、同班老师进行交谈,分析能够激发小组交流兴趣的方法。

2、文献调查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找出适合的方法。

3、特定小组观察法。针对一个小组进行观察分析,分析他们小组内交流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为什么不爱交流。

4行动研究法。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提出新的问题→循环进行

五、研究的步骤及时间规划

(一)研究步骤

 1.初始调查: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课堂学习中小组交流的情况比如发言次数,回答问题的质量等,并予以统计记录。(2014年3月中旬-3月底)

2.问题归因:分析学生对小组交流没兴趣的原因所在,提出问题归因假设。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搜集资料、进行访谈、课堂观察,分析小组交流中问题原因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2014年4月初—4月中旬)

 

3.措施方法:针对归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2014年4月中旬—4月底)

4.实施措施:在五(2实施研究措施。(2014年5月初——5月中旬)

5.评估反思:再次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课堂学习中小组交流的情况,并予以统计记录;分析前后两次调查结果,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表扬鼓励帮助等措施。分析问题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补充完善再次实施。(2014年5月中旬——6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