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杨曼 -> 研究方案

利用线描画解决儿童画面空洞问题的行动研究

上传:杨曼(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3月21日      状态:正常

 

利用线描画解决儿童画面空洞问题的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什么是好的儿童画呢?生动、有创意、有灵气,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体验的就是好作品。
经过[W用1] 长期观察学生的作品,发现大约到了三年级以后,儿童虽然对工艺制作的兴趣依然很高,但绘画变得困难起来,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是抱怨没什么可画,或者干脆嚷着画不来,逼急了就胡乱画一下,与一、二年级相比,作品效果确实不如从前,到后来甚至连工具也懒得带来,编一些如“忘记了”或者“我没有的”等理由蒙骗老师,画画这本来非常有趣的事竟然变成了一种负担,绘画的热情消失殆尽。


(二)现状分析[W用2] 


长期以来,国内就不乏对儿童线描画的研究探索。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线描画的教学,让学生将表现对象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经调查,省特级教师朱国华老师进行的儿童水墨画的实验。朱老师借助国画中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在技法和题材上大胆创新,具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创新与发展。呈现的学生作品表现大胆,生动新颖。同时,也可看出,朱老师也是将点、线等元素融入了教学中,使学生的作品,除了具有儿童绘画朴拙、生动等特点,又多了一份装饰绘画的形式美感。  


二、问题的界定

空洞:
(一)研究对象[W用3] 


 
小学三年级   90 

(二)研究范围



[W用4]  

三、问题的归因


   
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合理。
    2、学生的绘画兴趣消退。
    3、根本的则是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滞后,这一矛盾导致了儿童“绘画困难期”的形成。      

[W用5]  

、研究步骤及时间规划[W用6] 


第一阶段 三个月 
    实验内容:以线描装饰画相关基础知识为主,侧重于技法传授与训练,以便为今后学生有意

    识地创作线描装饰画打下基础。

    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①说点、画点

    ②说线、画线

    ③关于面

第二阶段:两个月

    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儿童尝试有意识地主观地表现对象的画法。

    点、线、面的运用,在画面上形成黑、白、灰的变化。
    1、依据自然光线的变化而形成黑、白、灰的变化。     
    2
、依据描绘对象本身固有色的深浅而形成黑、白、灰的变化。                                                                                                                              第三阶段:三个月

    实验内容:以线描写生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创造性地再现物体。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写生是培养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虽然临摹也能提高表现形式、观察力,但临摹与写生的最大差异在于临摹是磨去个性的练习,写生是张扬个性的创造,只有通过写生才能真正形成能力。

    同时,写生也是积累素材,解决学生“无东西可画”,“画面空洞”的最佳办法。

 


思路:

1.此处可插入好的有思想的画是怎样的?不空洞的画面能体现什么?

2.课标或新课改对儿童绘画方面有什么要求

3.你面对的问题?你发现的空洞的画是怎样的?

4.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问题。

本部分是文献综述在你的研究问题方面国内外有哪些文献,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结合你的绘画课,你还有哪些想法?

建议对“画面空洞”进行界定,即你的课题里的画面空洞是什么意思?

可删

归因是在前期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基础上得出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主观想出的,所以有归因必须有前期的调查。在研究方案中此部分可省去,但在最终的研究报告中一定要有。

措施与方法是在归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来的。此部分在研究方案中可删去。

 

研究时间规划、步骤与措施

第一步:进行问题的初始调查

如:2014316日—2014323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初始调查。

第二步:问题归因

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第四步:实施

第五步:总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