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张建辉 -> 阶段成果
全班交流环节实效性差的原因分析
上传:张建辉(二年级.选修课教师) 上传日期:2014年04月03日 状态:正常
一、选题原因
选题不能激发起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具体原因包括:1.选题超出学生理解范围,如让三年级学生讨论雾霾的成因;2.选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让三年级学生讨论克里米亚该不该入俄问题;3.选题太简单,学生不懈探讨。
因为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只是在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必然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准备,对需要展示的材料不甚熟悉,个别字词不理解、不认识,导致表达不流畅,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习惯原因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倾听习惯。我们的学生个性突出,胆子大,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善于表达,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在他人发言时,认真地听、关注的听、理解的听、尊重的听。一个问题,一件事,往往反复说了很多次,还有不少孩子听不清;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们个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未被叫到的同学根本无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的继续高举自己的小手,恨不得马上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与附近同学窃窃私语,说些和课堂无关的话题……
如果在全班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倾听,吸收其他同学的观点、合理意见,会使对问题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但是,少了倾听这一环,全班交流展示环节的实效必然大打折扣。
三、方法原因
学生没有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技能,导致分工不当、效率低下;没有掌握表达交流必备的方法、技能,影响交流展示环节的整体效果;没有掌握适当的质疑方法、技能,导致在互动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冲突。
四、课堂管理原因
我们现在的全班交流展示环节,往往是台上同学一组一组的展示,台下同学仅仅是被动的倾听。台下同学即使认真倾听了,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对没有认真倾听的同学,老师一是不能及时发现,二是没有响应的惩罚措施。这种课堂组织方式不利于调动台下同学积极参与交流展示过程。
互动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形成课堂互动方式、流程,导致课堂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