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日志 -> 课程学习反思

把学习进行到底

上传:冀兰芳(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5月13日      状态:正常      <精华>

     

为期一周的英特尔培训课程结束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的感受的话,我想就是:思考不停,学习不止吧!通过这次课程,我对项目性学习有了深刻且细致的了解。从选题、设计框架问题、评估学生需求,再到设计项目实施过程、设置评价量规。看似简单的项目设计却处处都是学问。

以前在和和老师一起设定框架问题时,总是不能把握住框架问题,觉得框架问题的设计就是大而广的,仔细学习了才知道项目学习的灵魂就在于此。在设计此次框架问题时,我感受颇深。

本月是我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月,我们班的主题是“品味中华服饰文化之美”,我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和学生们一起开展一次项目学习。不仅贯彻我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办学理念,更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有所了解,更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所以在设计框架问题时,我仔细研究了一些优秀的问题设计,发现他们的设计不局限在小小的学科内,而是突破了学科、学段的限制,是真正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为目的。基于此,在设计“服饰文化”这个项目时,我这样设计了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当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中国在世界格局形势怎样?单元问题:你怎样看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

框架问题上传后,经过大家的反复论证,我发现自己此次问题设计的不足:首先,从爱国的角度入手设计基本问题,离题较远,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落实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活动目的。其次,基本问题、单元问题与内容的设置,可以有三种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再集中。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反复论证框架问题设置的合理性。第三,应当注意框架问题的设定要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相吻合。

经过修改,我为本次项目设计了第二稿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化?你这样看待“文化滋养心灵?”单元问题: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消弱的现状,我们该怎样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呢?第二次的修改较之一稿更切合实际了。但是仍然定位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太落俗套。怎样才能带给学生跟多的思考?怎样能让我学生通过此次项目有更大的收益呢?

第三次,我再次回到原点,重新设计框架问题。这一次我首先修改了项目主题,从单纯的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改为“辉煌的中华服饰——品味中华服饰之美”。这就不仅是从物质审美的角度欣赏服饰,更是从精神的层面引领学生感受文化内涵。再次基础上,我把框架问题设计为:基本问题:你怎样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单元问题:辉煌的中华服饰文明中蕴含着哪些“文化之美”?

经过这三次的大手术,我对框架问题的设计有了透彻的理解。基本问题是很宽泛的问题,它可以跨越学科、领域,有很多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基本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并没有固定且唯一的答案。设置基本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高级思维,让学习自我剖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及后续学习。单元问题是开放的,引发对具体主题,学科或学习单元的观点进行探究。它可以是基本问题的一个分支,此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引发问题来支持基本问题。 鼓励探究,引发和保持兴趣并允许有独特的回答和创造性的方法,迫使学生自己解释事实。内容问题是针对项目设计的具体问题,它的特点是有清晰的答案或是具体的正确答案,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它与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相结合,支持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

原以为经过三次修改的框架问题已经设计合理,却没想到经过仔细考虑,又出现很多问题。经过讨论,王校长老师们为我的项目设计提出了新的建议:

第一,作为项目学习而言,要仅仅围绕教材。我们做项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要贯彻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定项目时,要从课本入手,贯彻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为目的。

第二,项目学习的框架设计要仅仅围绕21世纪技能、课程标注及学习目标。框架问题是整个项目的航标,框架问题更是学生完成项目的全部指向。所以,对于框架问题的设计不断斟酌考虑。我这次设计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是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问题的设计太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单元问题又涉及到学生的审美,与基本问题衔接不够紧密。内容问题部分,只有对内容的了解,而与课程标准脱节,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样的框架问题设计是无效的。

经过思考,我再次修订了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有哪些影响?单元问题: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服饰文化?对于内容部分,我重新分析了教材,突破冀教版教材的界限,从不同的教材版本中搜集更多有关传统服饰的课文,以此丰富项目内容。同时在内容问题的设计上,增加有关语文技能的的学习目标。

经过几次修改,我的框架问题终于“出世”了。

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一句话:思考不停,学习不止;不断反思,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