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测量
上传:姚瑶(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7月09日 学生评价:5星 状态:正常
六 测量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
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活动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5课时,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测量与测量单位有一定基础。
本单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感受生活具体情境、生活问题的解决掌握本单元知识。 |
对应课标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单元分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
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第四课时:认识毫米;
第五课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学习目标 |
1、学生通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感受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2、学生通过解决课本上丰富的实例问题,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学生通过经历与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
学习
重难点
易混点 |
1、 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较长的距离;
2、 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估算路程长度。 |
学习准备 |
教师课件(数字化)、学生课本、作业纸、测量工具 |
教学流程 |
设计意图 |
复备 |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地点:操场,预先测量10米的长度,准备皮尺、米尺、直尺、课本、作业纸、铅笔等用具。
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什么是测量?
(预设:学生说测量长度、时间等等。)
师:今天咱们的任务是测量一下操场一周的长度。说说怎么测啊?
(预设:学生说用皮尺量、步测、手拉手测、等)
师:大家说了很多方法,我们首先来学习这些方法,先用这些方法测一测10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一、10有多长?
1:用皮尺量出10米的长度。
2:①手拉手量10米需要( )人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四)拓展提升(15分钟)
|
▲通过谈话进入问题情境。
体现不同比赛规则是不同的!
▲设立学生能读懂的目标,便于自检。
▲自学指导,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解题过程。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与领袖才能
▲为不同程度孩子设计,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
▲扫清盲点。 |
|
|
|
|
|
六 测量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
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活动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5课时,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测量与测量单位有一定基础。
本单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感受生活具体情境、生活问题的解决掌握本单元知识。 |
对应课标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单元分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
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第四课时:认识毫米;
第五课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学习目标 |
1、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2、学生通过操场测量等等活动,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
3、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
|
学习
重难点
易混点 |
3、 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
4、 知道1千米=1000米。 |
学习准备 |
教师课件(数字化)、学生课本、作业纸 |
教学流程 |
设计意图 |
复备 |
(一)情景导入(2分钟)
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爱看文艺和体育的比赛,大家说说你都爱看什么比赛?
(学生回答各种比赛!)
大家说的唱歌比赛、跳水比赛等,如何判断胜负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比赛的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比赛规则!)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不同的比赛判断胜负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今天,咱们看看课本上的比赛,我们来当裁判的小助手,看看比赛的胜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一:自学目标:
1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
2能用“平均数”解决课本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56页,
1、根据马亮歌唱比赛评委打分情况,填写下表:
马亮比赛成绩单 |
评委 |
1号评委 |
2号评委 |
3号评委 |
4号评委 |
5号评委 |
6号评委 |
7号评委 |
分数 |
|
|
|
|
|
|
|
最高分( )分;最低分( )分;
总分( )分;平均分( )分。
★2、按照课本58页,红红的规则是( )
算一算,这样的规则,马亮同学得( )分。
(1题学生基本上有能力做好,辅导进度慢的学生!
2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导有)
(三)合作交流(5分钟)
5、小组交流:思考上面1、2、两种评分规则,哪个更合理?
(巡场,指导小组,查看小组讨论情况。)
好,大家讨论好了吗?说说你的结果!
(学生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数法,另一种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平均数法,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在实际的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四)拓展提升(15分钟)
6、阅读58页“议一议”,你认为王平的跳远成绩是( )厘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谈话引出计算王平同学的跳远成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是算最高成绩?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既体现了公平、公正,也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7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1-3题。(写在背面)
(重点讲“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子中是有危险的,同时练习册P38页,课课练中第二题同理。)
|
▲通过谈话进入问题情境。
体现不同比赛规则是不同的!
▲设立学生能读懂的目标,便于自检。
▲自学指导,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解题过程。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与领袖才能。
▲为不同程度孩子设计,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
▲扫清盲点。 |
★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世界说说自己的情况,增加兴趣
★试讲后发现,这个环节设计的不好,1,计算较难,使学生在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前进。2,混淆下面的主要内容,重点没有突出。
★因讨论交流目的不明确,浪费了时间,拓展提升改为课下进行。 |
|
|
|
|
六 测量 第三课时 |
教学内容 |
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活动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5课时,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测量与测量单位有一定基础。
本单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感受生活具体情境、生活问题的解决掌握本单元知识。 |
对应课标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单元分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
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第四课时:认识毫米;
第五课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学习目标 |
1、学生通过结合机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学生通过解决课本上的问题,达到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通过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
学习
重难点
易混点 |
1、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数量关系;
2、运用路程=速度*时间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学习准备 |
教师课件(数字化)、学生课本、作业纸 |
教学流程 |
设计意图 |
复备 |
(一)情景导入(2分钟)
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爱看文艺和体育的比赛,大家说说你都爱看什么比赛?
(学生回答各种比赛!)
大家说的唱歌比赛、跳水比赛等,如何判断胜负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比赛的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比赛规则!)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不同的比赛判断胜负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今天,咱们看看课本上的比赛,我们来当裁判的小助手,看看比赛的胜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一:自学目标:
1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
2能用“平均数”解决课本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56页,
1、根据马亮歌唱比赛评委打分情况,填写下表:
马亮比赛成绩单 |
评委 |
1号评委 |
2号评委 |
3号评委 |
4号评委 |
5号评委 |
6号评委 |
7号评委 |
分数 |
|
|
|
|
|
|
|
最高分( )分;最低分( )分;
总分( )分;平均分( )分。
★2、按照课本58页,红红的规则是( )
算一算,这样的规则,马亮同学得( )分。
(1题学生基本上有能力做好,辅导进度慢的学生!
2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导有)
(三)合作交流(5分钟)
5、小组交流:思考上面1、2、两种评分规则,哪个更合理?
(巡场,指导小组,查看小组讨论情况。)
好,大家讨论好了吗?说说你的结果!
(学生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数法,另一种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平均数法,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在实际的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四)拓展提升(15分钟)
6、阅读58页“议一议”,你认为王平的跳远成绩是( )厘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谈话引出计算王平同学的跳远成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是算最高成绩?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既体现了公平、公正,也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7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1-3题。(写在背面)
(重点讲“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子中是有危险的,同时练习册P38页,课课练中第二题同理。)
|
▲通过谈话进入问题情境。
体现不同比赛规则是不同的!
▲设立学生能读懂的目标,便于自检。
▲自学指导,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解题过程。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与领袖才能。
▲为不同程度孩子设计,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
▲扫清盲点。 |
★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世界说说自己的情况,增加兴趣
★试讲后发现,这个环节设计的不好,1,计算较难,使学生在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前进。2,混淆下面的主要内容,重点没有突出。
★因讨论交流目的不明确,浪费了时间,拓展提升改为课下进行。 |
|
|
|
|
六 测量 第四课时 |
教学内容 |
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活动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5课时,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测量与测量单位有一定基础。
本单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感受生活具体情境、生活问题的解决掌握本单元知识。 |
对应课标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单元分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
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第四课时:认识毫米;
第五课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学习目标 |
1、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学生通过观察直尺并、测量硬币的厚度,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
学习
重难点
易混点 |
5、 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的观念;
6、 知道1厘米=10毫米。 |
学习准备 |
教师课件(数字化)、学生课本、作业纸 |
教学流程 |
设计意图 |
复备 |
(一)情景导入(2分钟)
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爱看文艺和体育的比赛,大家说说你都爱看什么比赛?
(学生回答各种比赛!)
大家说的唱歌比赛、跳水比赛等,如何判断胜负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比赛的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比赛规则!)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不同的比赛判断胜负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今天,咱们看看课本上的比赛,我们来当裁判的小助手,看看比赛的胜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一:自学目标:
1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
2能用“平均数”解决课本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56页,
1、根据马亮歌唱比赛评委打分情况,填写下表:
马亮比赛成绩单 |
评委 |
1号评委 |
2号评委 |
3号评委 |
4号评委 |
5号评委 |
6号评委 |
7号评委 |
分数 |
|
|
|
|
|
|
|
最高分( )分;最低分( )分;
总分( )分;平均分( )分。
★2、按照课本58页,红红的规则是( )
算一算,这样的规则,马亮同学得( )分。
(1题学生基本上有能力做好,辅导进度慢的学生!
2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导有)
(三)合作交流(5分钟)
5、小组交流:思考上面1、2、两种评分规则,哪个更合理?
(巡场,指导小组,查看小组讨论情况。)
好,大家讨论好了吗?说说你的结果!
(学生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数法,另一种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平均数法,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在实际的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四)拓展提升(15分钟)
6、阅读58页“议一议”,你认为王平的跳远成绩是( )厘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谈话引出计算王平同学的跳远成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是算最高成绩?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既体现了公平、公正,也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7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1-3题。(写在背面)
(重点讲“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子中是有危险的,同时练习册P38页,课课练中第二题同理。)
|
▲通过谈话进入问题情境。
体现不同比赛规则是不同的!
▲设立学生能读懂的目标,便于自检。
▲自学指导,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解题过程。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与领袖才能。
▲为不同程度孩子设计,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
▲扫清盲点。 |
★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世界说说自己的情况,增加兴趣
★试讲后发现,这个环节设计的不好,1,计算较难,使学生在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前进。2,混淆下面的主要内容,重点没有突出。
★因讨论交流目的不明确,浪费了时间,拓展提升改为课下进行。 |
|
|
|
|
六 测量 第五课时 |
教学内容 |
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活动中,认识千米,认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认识毫米,长度单位的整理及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5课时,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了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对测量与测量单位有一定基础。
本单元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感受生活具体情境、生活问题的解决掌握本单元知识。 |
对应课标目标 |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计一段较长距离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了解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有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感受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单元分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
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
第四课时:认识毫米;
第五课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
学习目标 |
1、学生通过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通过测量身边的实物,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
3、学生通过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
学习
重难点
易混点 |
7、 理解“去掉最高分、最低分求平均分”的比赛规则
8、 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
学习准备 |
教师课件(数字化)、学生课本、作业纸 |
教学流程 |
设计意图 |
复备 |
(一)情景导入(2分钟)
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爱看文艺和体育的比赛,大家说说你都爱看什么比赛?
(学生回答各种比赛!)
大家说的唱歌比赛、跳水比赛等,如何判断胜负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比赛的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比赛规则!)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不同的比赛判断胜负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今天,咱们看看课本上的比赛,我们来当裁判的小助手,看看比赛的胜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一:自学目标:
1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则!
2能用“平均数”解决课本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56页,
1、根据马亮歌唱比赛评委打分情况,填写下表:
马亮比赛成绩单 |
评委 |
1号评委 |
2号评委 |
3号评委 |
4号评委 |
5号评委 |
6号评委 |
7号评委 |
分数 |
|
|
|
|
|
|
|
最高分( )分;最低分( )分;
总分( )分;平均分( )分。
★2、按照课本58页,红红的规则是( )
算一算,这样的规则,马亮同学得( )分。
(1题学生基本上有能力做好,辅导进度慢的学生!
2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导有)
(三)合作交流(5分钟)
5、小组交流:思考上面1、2、两种评分规则,哪个更合理?
(巡场,指导小组,查看小组讨论情况。)
好,大家讨论好了吗?说说你的结果!
(学生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数法,另一种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平均数法,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在实际的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四)拓展提升(15分钟)
6、阅读58页“议一议”,你认为王平的跳远成绩是( )厘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谈话引出计算王平同学的跳远成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是算最高成绩?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既体现了公平、公正,也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7完成课本59页,“练一练”1-3题。(写在背面)
(重点讲“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子中是有危险的,同时练习册P38页,课课练中第二题同理。)
|
▲通过谈话进入问题情境。
体现不同比赛规则是不同的!
▲设立学生能读懂的目标,便于自检。
▲自学指导,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解题过程。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与领袖才能。
▲为不同程度孩子设计,满足孩子个性化需要。
▲扫清盲点。 |
★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世界说说自己的情况,增加兴趣
★试讲后发现,这个环节设计的不好,1,计算较难,使学生在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前进。2,混淆下面的主要内容,重点没有突出。
★因讨论交流目的不明确,浪费了时间,拓展提升改为课下进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