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日志 -> 方法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化的学习

上传:李春晓(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7年05月18日      学生评价:0星      状态:正常

学习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习过程设计的实施,目标与评价也都是内嵌在学习活动中才得以实现的,因而,所有的助学事件都应与学习活动相关。在11个助学事件中,与学习活动关系较大的是“建议学习过程”、“补习前需知识”、“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成果发布”。

    一.建议学习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在新范式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也是情境的一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对学习过程的“知情权”,否则,有目的的学习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了做到既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建议学习过程”,一方面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迁移”给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将更多的过程调整权交给学生。

二.补习前需知识

学生的主动探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知识(包括技能)基础上,我们在这里将这些重要的知识(包括技能)称为前需知识。

1.帮助学生回忆前需知识

有些前需知识可能是学生先前已经掌握的,但在针对具体单元时,这些知识(包括技能)的储备要被充分调动出来,学生才会以较佳的状态进入学习与探究活动。当然在新范式下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被赋予了掌控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自由,因而前需知识的回忆并不一定要在探究活动开始前由教师来促成,也可以在探究活动进行中由学生主动完成。

教师要确保学生回忆前需知识,可以通过要求再认或再现的问题来引发。

2.补习前需知识

“补习前需知识”似乎把这个“助学事件”变成了“教学事件”了,确实如此。广义的讲,“传授”也是某种形式的“助学”措施。而在学生掌握前需知识这一特定问题上,“传授”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补习前需知识”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状给予一定的诊断,并要精选那些真正值得传授的知识,以便使学生关注重要的知识领域,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究与思索的空间。“传授”行为可以由教师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安排由其他人来实施。

三.促进交流合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形成更加丰富、灵活的理解,同时培养当今社会十分诊视的合作能力与技巧,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更为灵活。更具广度的合作交流。

四.提供学习资源

为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学习资源的广义概念,即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人、物和信息都是学习资源。

五.提供学习支架

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低效率的,因而必须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作为更有经验的学习参与者,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设计得当的支架。与学习资源所能提供的的支持相比,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的的支持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能关注学习的过程。

六.促成成果发布

“学习成果”与“学习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后,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充分的预期。传统的教学范式中,把测试成绩当成是“成果”的一种形式,而学习过程设计则更关注具有创造性的、绩效性的成果形式。教师在促进学生的成果发布时,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保存成果;2.在更广阔的范围发布成果

七.个别化调整

将研究目光聚焦在学习活动中,探究如何从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的角度有效地对学习过程设计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在11个助学事件中,与学习目标关系较大的是“导入学习情境”、“告知学习目标”、“个别化调整”。

一.导入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环境,包含着特定主题的学习原因、目的与过程。“导入学习情境”助学事件往往是“告知学习目标”助学事件的前奏。有了这个前奏,学生会提高学习兴趣,对新的学习充满期待,调动知识技能的储备,以高度可进入的状态开始学习过程。导入学习情境不只发生在活动开始前,在情境转换的时候也会需要导入新的情境。

二.告知学习目标

“告知学习目标”在加涅归纳的九个教学事件中就位列其中。在介绍这个教学事件时,加涅写到:“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学生应该知道用于标志学习事实上已经完成的那种作业......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让学生去猜,而是应该告诉学生。

三.个别化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众多学生在课堂上共享的是同一个教师的教学时间与空间,不可选择地看着相同的教科书。因而,个别化的指导要么借助课外的时间,要么就必须借用课堂中大家的时间。因而个别化教学在传统过程中较难实施。适应性课件和智能导师软件的发展曾给个别化教学带来希望。

  • 其它年级.在职教师:焦璇  评价:0星    2017-05-18 19:30:38

    对学生实现高效化学习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若能结合具体学科来论述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