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听课研讨 -> 我不是最弱小的

反思“4+2”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3

上传:焦璇(其它年级.在职教师)      上传日期:2017年05月20日      状态:正常

教学时间:2017年5月19日 10:25—11:05

教学对象:二年级3班

教学内容:二年级语文(下)第2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

授课教师:郭晓辉老师

 

结合“4+2”教学模式,下面主要从以下两点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还望前辈交流指正。

一、进入情景

郭老师用不同的词汇重音(“我”“不是”“最”)读课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句义会发生变化并请同学思考,在本文中,主人公所表达出来的是哪种句义。

小建议:1由于学生为二年级学生,有些学生语感能力较弱,可能无法体会出“由于词汇重音不同而引发的句义不同”,如果老师能够进一步对如何句义不同进行有效说明,对语感较弱的学生是一种有效引导。如:“不是最弱小的”隐含义为除了我以外的某人或物是最弱小的;“不是最弱小的”隐含义为一定有人说了我是最弱小的,在该情景下我做出了解释。2如果能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再揭晓关于题目重音的答案,可能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合作交流及组织调整教学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值得鼓励。刘老师在泛读完课文之后,有一个认真的学生对老师泛读中的一个词汇进行了纠正,刘老师鼓励了该学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得非常好。

2在课快结束的时候,郭老师以近期学校某班某学生发生的某件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强大的人”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人,而是能够控制和管理自己,帮助他人的人。以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值得学习。

 

思考:在回答问题的环节,有的学生学生特别积极,有的学生一次都不举手,每个班级应该都有这样的现象。为了均衡机会,老师会主动叫一些不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但如果每次都积极举手的学生没有被叫到,是否会影响该生的积极性。如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有的孩子擅长朗读,有的不擅长,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进来或进行原有水平上的自我提高,我们应该如何调动这些积极和不积极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