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听课研讨 -> 精中听课感悟

精英中学的观后感

上传:王茜茜(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7年05月24日      状态:正常

2017年5月23日,经过昨夜的雨水洗礼清晨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就像我们今天的心情,对今天一天的经历充满了期待。一丝丝的朝阳直射在我们的脸庞,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的朝气和期待。

当我们怀着学习的心态来到精英中学大门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整洁的校园,听到的是课堂上的朗朗书声,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校园。由于我是数学老师,所以我的一看到有数学课就进去吸收净化教学经验了。

在一天的学习中我总结出了精英中学“6+1”模式的个人看法。

第一步是导—课堂的起点,包括“导入”和“导学”,重在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在这一步中教师或用身边的知识导入,或用复习旧知识导入,但是同一课程的导入都是一样的。这样能规范老师的授课方式,难道每个班级的经历都一样?他们的求学生涯都是复制?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不在学校研究的大的导入要求下,让每个老师进行创新,让学生对课程有期待,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授课。在这阶段学生的听课很认真,但是老师千篇一律的导入,会不会扼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天马行空的练习,以及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扼杀。

第二步是思—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带着问题意识和挑剔的态度,努力探究未知,查找疑惑指点。

在这一步老师会让同学仔细研读课本和认真回答自主学习的试卷,学生们都在将书上的黑体字再加色,有人问过他们彻底读懂了吗?好多学生都是在执行“任务”的加重颜色。试卷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好多也都是执行“任务”性的添加下划线,或者将动词圈出。既然课堂是需要严谨高效的,为什么不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这一部分省略,重难点可以在总结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岂不是更能锻炼学生?

第三步是议—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积极踊跃参与,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探究的灵感。

这一步中学生们之间的互补效果很好,合作性很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纪律很严格,学生能积极解决彼此的。

第四步是展,激情展示,要求学生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疑点、误点和盲点,并各出奇招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这一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提问和解答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没能完全调动班级的积极性。小组积分制很好,让同学们之间的联系更多,越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答对后得分越多,这样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为了集体得分会自觉回答问题的。

第五步是评—点评精讲,要求学生对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反刍内化、自我构建,并由教师进行快速检测,确保课堂效果,避免虎头蛇尾。

在这一步中老师的点评确实很简练,在同学都熟悉的内容上节约时间,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解说,这个分配很好,让课堂有的放矢,避免了累赘。

第六步是检—检测反馈,教师进行点评精讲,主讲规律,讲思路,讲结论,讲框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这一步的过程中老师的选题很细心,要么是本节课的代表题,要么是之前易错并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错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重温新知,使学生慢慢搭建数学的知识网图。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效果会不会更好?

第七步是练—迁移应用,通过习题巩固训练,使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以达巩固强化、迁移应用之目的。

在这一步老师准备的习题很好,但是我学生的的错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是否能真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那一天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我既看到了“6+1”模式的优点,也看到了由于环节过多时间在浪费,同时老师的创新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慢慢扼杀。经对比我发现了“4+2”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特色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