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物课标 -> 学习日志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上传:谷荟鑫(其它年级.2020级)      上传日期:2020年08月23日      状态:正常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一.生物学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二.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所有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学,也可以学好生物学。本课程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3.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

四.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五.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应该有其侧重点,比如:在教授第九主题:“生物技术”相关内容时,侧重于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举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馒头、酸奶发酵等过程引出发酵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的目标。
2.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交互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四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内容时,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们栽培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的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3.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本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
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5.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本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课程内容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

六.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
评价的内容:
1.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例如,“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应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例如,在“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应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
3.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七.开展教学评价

1.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所反映的结果都有其局限,因此,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还应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方面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采用“档案夹”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档案夹"封面贴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信息。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小标本、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片、剪报、获奖证书等。分阶段展览学生的"档案夹",教师和学生根据各项成果的评语和评分,结合发展变化的情况,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八.新课标的修订

1.修订名称。将《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改成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因为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表明生物学的地位在提高。

2.重写课程性质。如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等内容,更加完善了课程性质。

3.在十大主题中增加了动物学方面的内容,弥补了原课标的不足。例如,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动物的常见类群和主要类群均涉及了。

4.突出了重要概念。它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主题下,都增加了一个原课标没有的有关重要概念的学习部分。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重要概念的增加。为教师们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依据,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

5.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建议提出: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并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作用。

6.修改了一些语言文字,表述更加到位、更加规范、更加准确。例如,将“课程理念”修改为“课程基本理念”,使表述更加准确。
九.新课标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种态度与内心体验。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在生物教学中,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是要弓|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让学生关注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义;通过生物知识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态度

态度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客体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从学生的角度看,态度目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认知类型,不仅有认知问题,还有情感问题与意志问题,是学生形成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途径。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

3.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法制观念等意识的高级形态。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的结果是态度,价值观则具有终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