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反思随笔 -> 音体美信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上传:康津津(信息处)      上传日期:2021年03月24日      状态:正常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这一模块的教学,难点在于函数的运用,图表的处理,学生应着重于从基础着手,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材分析。

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的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让学生改变角色,我选择了“水电费统计表”与“学生成绩统计表”教学实例,并使用Excel表格进行编辑,然后进行统计,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从而引入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此外,还对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将知识技能充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理解公式及函数的意义,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课程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首先,针对初一的学生,从表格的编辑与格式化加工处理入手,再讲解公式的应用,包括一些常用的运算符,进一步延伸到如果有大量数据需要处理,那工作量就很大,而且会很烦琐,由此引入函数的概念。向学生讲明函数就是简化了的公式,消除了学生对函数的神秘感,通过使用SUM函数,AVERAGE函数,突出了函数的实用性及优势,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由SUM函数的使用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找出函数使用上的共性,完成知识合理的递进。掌握MAX函数、MIN函数、count函数的使用,使学生尝试到胜利的喜悦,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能主动去探究更难的内容,使学生很自然地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学习。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达到掌握函数的目的。

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函数使用的概括总结,指出课堂学习的操作技能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习惯。通过小结,可以使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本节建构的知识。

4、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中环节设置较多,少部分学生对函数的概念不是十分理解,在做练习时存在公式中混入函数,函数中混入公式的做法,而没有近一步去挖掘题目的真正本意,另外,几个常用函数在使用中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函数名称记不准,东拉西扯,特别是函数参数选择上,最容易出错,所以我认为在讲到重点知识点时,应该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今后在讲到教学难点的时候,要进行差异性教学,尽量引导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附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