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导入 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张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抓手指。老师请两个同学为一组,左手背后,伸出右手做活动。甲同学右手的掌心朝上,乙同学伸出右手的食指,指尖朝下,指向对方的掌心并离掌心一指远。准备好后,甲去抓乙的食指,乙躲避,抓住为胜。然后,两人交换。最后邀请了六名同学到讲台进行演示,获胜同学奖励了一颗酸梅,课堂游戏的导入方式带来了良好的动感效果,并为理解本节课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很活跃。 二.讲授新课 1. 以问题为引,让学生通过“抓手指游戏”及“扎手实验”思考解决以下问题:(1).这几种反应活动是通过人体的什么系统参与完成的? (2).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反应具有什么特点? 最后通过小游戏,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了“反射”的定义,即:这种有规律的躲避外界刺激的活动就是反射。此外,让吃了酸梅糖的同学谈感受以引出“反射”是由“刺激”引起的。最后再次提问同学:“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调节下进行的,那么反射需要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参与呢?”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总结概括出了反射的必备特点,最后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及反射的定义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反射,如:眨眼反射等,这个过程使理论联系了实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易懂。 2. 小组合作进行膝跳反射实验 张老师让两名同学一组,轮换进行实验,用手掌内侧边缘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提醒同学们腿部一定要放松,不能用力、绷紧。并让看到实验现象的组举手。实验后进行提问: (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2).在小腿前伸的过程中,身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膝跳反射”视频,并用课件展示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些缺一不可,并讲解了膝跳反射各个神经结构的功能。这个过程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利用了丰富的直观材料,使学生们得到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3.举例引出“非条件反射” 通过学生们距离的反射行为:“膝跳反射、吸吮反射、眨眼反射”等提问同学们反射行为都有什么特点,通过师生讨论的方式,一起总结概括出非条件反射特点:“天生就会、不受大脑控制的一类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提问同学:“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脊髓,它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小组讨论,最后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对“脊髓的位置和结构”进行了精讲,帮助学生们理解问题。 3. 设疑精讲“脊髓的功能” 首先以疑引思,提问同学:“缩手反射中,是先缩手后痛?还是先痛后缩手?”之后讲解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总结概括出:缩手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受并作出解释之前.这样就缩短了作出反应的时间,使人体及时躲开有害的刺激,起到保护作用。 三.小结巩固 通过课件上的习题进行巩固,再次强调:反射的完成必须依靠反射弧,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