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听课记录 -> 生物学科
《运输物质的器官——血管》听课记录与反思
上传:谷荟鑫(其它年级.2020级) 上传日期:2020年08月19日 状态:正常
一、教学背景
陈涯老师本节讲授的“运输物质的器官——血管”是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2单元“我们的身边与健康地生活”第2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第1课时的内容。
初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中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血型的学习,对血液流经的器官是心脏和血管并不陌生。但对于血管种类及具体功能等不清楚,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
技能性目标:会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
情感性目标:关注血管健康,增添生命活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激发兴趣,体验血管
古罗马教育学家普罗塔克说“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所以陈老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血管的兴趣。
(二)、探: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使学生尝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思:研读深思习得新知
陶行知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陈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使用显微镜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在动手做、看、思、说的四部曲中理解三种血管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议:情景模拟理解升华
陈老师让学生六人一组,根据心脏与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有什么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展:巩固迁移学以致用
陈老师通过解释关于血管的现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才能。
(六)、评:总结归纳内化所学
陈老师与同学们归纳总结出血管是世界上最长的生命河流,是人体内繁忙的运输线,我们人体就像一颗大树,血管就像大树的根系脉络,血管健康,人才健康长寿。并呼吁同学们关注血管健康,增添生命活力。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性。
(七)、练:巩固迁移学以致用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所以陈老师通过试题巩固重难点知识,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四、教学反思
陈老师本节课设置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理解了血管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性的生物学观点,达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效果。此外本课是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采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