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案
【课标分析】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通过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事迹,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通过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事迹,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本课为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共有两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确立等方面进行介绍。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思想准备工作,其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组织准备工作。而三民主义则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是他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经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在近代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分别通过封建起义、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等不同手段进行了救国道路的探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上述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的必然性有帮助。学生通过新闻、纪录片、文学和影视作品,对孙中山的生平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有利于教师开展讲故事、议论等教学活动。
不利因素:民主共和与三民主义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不易理解。教 师可采取打比方、举例子、抓字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地位难以理解。教师需强调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慢慢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2.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为辛亥革命所做的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史料的查找、收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从而让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难点: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以一首诗和相关事件来导入:“二十年颠沛流离,忍辱负重,激扬三民五权,推翻封建帝制;四十载呐喊呼吁,运筹帷幄,领导七省十义,开启万年共和。”和“有人作过统计:在他的革命生涯中,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7次到檀香山,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4次到马来西亚,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无数城市留下了他的足迹……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让同学们猜猜是谁?同学们都会想到是“孙中山”,接着以梁启超和习主席对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做一下评价,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孙中山。
1、【定向自学】
登录新教学,查看第8课学案、课件,勾画相关知识点
2、【合作研学】——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展示课本“材料研读”
探究一: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长期从事武装反清斗争。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展示课本“课后活动”
探究二:(1)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他们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虽然最后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永远闪耀着光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探究三:(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3、【展示激学+精讲领学】
首先从这三个方面“溯源 两次思想巨变”“探索 起义败 游海外”“希望 同盟会 领方向”进一步介绍孙中山先生。
(一)溯源 两次思想巨变
展示孙中山的照片和简介。这是大家熟知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前,孙中山还是一位身穿白大褂、精通内科外科的医生,可以说是典型的白富帅。那么问题来了,后来孙中山为什么放着衣食无忧、治病救人的医生不当,要甘冒杀头的危险走上革命道路呢?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当时中国的局势促使孙中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之路。那么,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请看视频。(播放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当时中国的局势?“内忧外患”。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而当时的孙中山由于有着西方教育的背景和香港生活的经验,他已经开始反思、对比中西方救国救民的道路,已经意识到“靠医术救人,所救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于是,孙中山弃医从政,开始从政治上来挽救这个国家。那怎么挽救呢?他认为必须从改革政府入手,于是就向当时大权在握的清政府高官李鸿章上书,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来看他的上书内容。
(出示材料一,学生回答问题)
目的是向日本学习变法维新,走上富强之路。
那上书的结果如何?孙中山的建议遭到了拒绝,他很失望。一个月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而四年后康梁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证明了,即使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改革变法,在当时的中国也是行不通的。那这时候就需要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方式。
换什么方式呢?请看材料二。(出示材料二,学生回答问题)
以前是改良,现在主张革命,要革清政府的命。这就是孙中山人生和革命道路的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这是孙中山两次思想的变化。
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民国,孙中山毅然决定甘冒杀头危险,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而他伟大革命历程就开始于一个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接下来我们就从兴中会着手来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二)“探索 起义败 游海外”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爱国华侨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学生浏览课文,了解时间、地点、宗旨、口号)。
兴中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可见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诞生,更标志着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说明兴中会建立意义)
兴中会的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为了实现这一宗旨,1895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老朋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人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并秘密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没想到的是,1895年10月,起义消息泄漏,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宣告失败。而孙中山也被迫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在流亡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孙中山差一点命丧海外。(出示幻灯)但最后却是因祸得福,孙中山宣传的革命思想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也成了革命党的代表和旗帜。
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全国各地的反清起义仍然不断爆发,不过,结果都失败了。面对一系列起义失败,孙中山说了这样一段话,而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吴玉章老先生后来也回忆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两段材料,学生回答问题)。这两段话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做才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呢?各个革命团体革命力量要联合起来。
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
建立同盟会的条件是否具备呢?(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群众基础①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思想基础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组织基础③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领导基础④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于1905年8月,联合主要革命团体的成员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三)“希望 同盟会 领方向”
同盟会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也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共识。
与此同时,一些革命党人还通过自己的著作,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比如我们书上提到的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和他们的代表作。所以,建立同盟会的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了。
接着往下看材料(出示两份资料,学生回答问题)
这两段资料让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力也在增强。所以,第二个条件阶级基础也具备啦。
再来看一张表格,(出示表格,学生回答问题)
成立时间 |
名称 |
主要成员 |
领导人 |
1894年 |
兴中会 |
华侨和留学生 |
孙中山 |
1904年 |
华兴会 |
留学生和学界 |
黄兴、宋教仁 |
1904年 |
光复会 |
留学生和学界 |
蔡元培 |
1906年 |
日知会 |
学界和新军 |
刘静庵 |
展现的是什么?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再加上之前已经成立的兴中会。另外,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的革命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于是,同盟会的第三个条件组织基础也具备了。水到渠成,同盟会成立了。
时间 |
1905年 |
地点 |
日本东京 |
政治纲领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领导人 |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
机关报 |
《民报》 |
性质 |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指导思想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意义 |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探究: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长期从事武装反清斗争。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有关同盟会的基本知识点,请大家快速浏览书上内容,然后补充完整。(学生浏览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强调说明同盟会的性质:
1.有统一的组织,在东京设总部,国内设五个支部,支部下面按省设分会,国外设四个支部。
2.有领导机构,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3.有政治纲领,有机关刊物《民报》
所以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展示会徽、纲领、机关报、孙中山的手书和题著)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旗帜,列举中山装上就有明确体现,这袖口的三颗纽扣就是代表三民主义。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同盟会的这个纲领是从兴中会的纲领演变发展而来的,而“三民主义”则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该怎么样来理解同盟会纲领或者说三民主义呢?
首先明确两者的对应关系。(说明对应关系)
其次,我们来深入了解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所以具有反封建的意义。而清政府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推翻清王朝,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如果说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族皇帝,那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一切皇帝。
“平均地权”就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国有,让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摆脱贫困,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首先要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而要让土地国有,发展资本主义,首先得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说,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而民生主义则是民权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可以说,三民主义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所以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都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当然,对于三民主义,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进步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评价:
A.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B.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对帝国主义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平均地权≠平分土地,所以反封建也不彻底。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那这个任务最终是由谁来完成的呢,当然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讲。
评价完三民主义,最后,我们回到本课的大标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内容,那现在谁能告诉我,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回答,最后展示答案)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中国国父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4、【反馈固学】——PPT习题+新教学习题
5、【知识小结】——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思维导图)
6、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的革命活动。他们撰写文章、组织革命团体,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早年革命事迹,要凸显“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确定的实践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列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事件发展的前后因果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性、逻辑性,让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历史知识。同时,要主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