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3、学情分析
即将进入初二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于,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
二、新课讲授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提示:
起义名称 |
时间 |
领导人 |
结果或意义 |
萍浏醴起义 |
1906年冬 |
刘道一、蔡绍南 |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
安庆起义 |
1907年夏 |
徐锡麟 |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
广西起义 |
1907年 |
孙中山、黄兴 |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
黄花山岗起义 |
1910年 |
黄兴等人 |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
3.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一)武昌起义
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
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
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4.图片展示: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讲述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提示: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昌起义(电影辛亥革命)
7.教师提问: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板书设计?
?本课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各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从而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