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评一体化 -> 学习日志
以学定教以学定评
上传:左晓晓(数学组) 上传日期:2023年02月01日 状态:正常
以学定教 以学定评
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教学设计有感
“合一”是指教、学、评合为同一个活动, 教-学合一:教即学,教-评合一:评即教,纠错、讲评等。学-评合一:评即学评价新取向。“合一”是指教、学、评是不同的活动,但整合在同一节课、同一个单元、同一个学期或模块之中,对立面是“教学与评价分离”、“教考分离”强调课堂评价。
“学-教”一致性即所学即所教,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匹配程度,它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评”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评,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匹配程度,它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学-评”一致性,即所学即所评,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匹配程度,是构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因素。
设计课堂评价的过程包括分析学习目标、确定达成标准、选择评价方式、设计任务情境、练习及当堂反馈、作业设计等环节。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评价要一致,教学评要形成完整的闭环。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此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将会是今后一定时期重点研究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一定要基于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评一体设计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视角,学习目标、学业质量和任务活动是一致的。第二,教学视角,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堂评是一致的。第三,聚焦核心素养,把握教材,读懂学情,基于目标做到教学评一体。
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型,运用大单元教学评设计模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步骤:包括课标把握与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大单元目标叙写。设计包括大单元设计理念,教学结构图或大单元概念网络图、分课型课时规划表。开发:包括大单元主题下的不同版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教学流程的梳理、大单元活动的开发。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实施:指在大单元设计的统摄下的分课时实施。评价:对课堂目标、学业要求或评估证据、学生行为、课后作品以及大单元测试为线索进行评价。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评一体设计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大单元教学评一体是一种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提出大主题或大概念,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质量,任务驱动,创设真实问题情景、活动开展、嵌入评价,作业设计等。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核心素养在课堂学生身上真实发生。
大单元结构图(含主题、知识线、认知线、教学线等)明确了大主题,还要有知识线,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绝对不能说不要知识线。很多专家强调的“高阶思维”或“深度学习”的前提是,首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学习。如果连基础的知识读不懂,不能理解,何以谈深度学习?堂握了知识线后,认知很重要。要从教的进度转向学的进度,首先要基干学生常识的学,自主的学,认知学,学了不会才是教学线。所以好老师是教到学生的不会处,好老师是教到学生的需求点。
大单元课时规划表(含课型、课时、目标、任务、作业等)盖大楼会先看图纸,看完图纸再看施工期。这就是大单元的课时规划表,这个表会分课型。大为我们还处于过渡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到以任务、情境、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学。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师课前设计是关键,学生课中、课后学习建构是目的,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是一贯的。总体来说是:主题统领、素养目标、评价任务、结构化活动、分课时实施、问题情景、迁移应用,总结反思。
用素养来引领,以学定教,以学定评,教评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们进一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学习:
1. 课程标准的分配、分层、分解
2.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3. 单元基本问题或任务的分析
4. 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叙写
5. 表现性评价(评价任务/量规)开发
6. 评价方案设计
7. 学习进程设计(教学评合一)
要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核心便是聚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都要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和标准明确了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各个地区学校根据此规划学期/单元/课时/环节方案,包括学期/单元/课时/环节的目标衔接、评价衔接、任务衔接、情境衔接、检测衔接、作业衔接。
今天的课堂教学,要求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这是因为基于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从知识逻辑走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开始更多关注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任务会分解到每个学生身上,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达成深度学习。学习的具体结果,则通过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式呈现。基础教育阶段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落实新课程标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