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高考与教学常规 -> 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

上传:李华卫(二年级.2025职前培训班)      上传日期:2025年07月28日      学生评价:0星      状态:正常

让历史课堂在“五环”中活起来——培训心得

教了三十多年历史,总觉得课本上的文字就像老照片,虽珍贵却少了些生气。参加这次培训后,忽然明白:不是历史太枯燥,而是我们没找到让学生与过去对话的通道。 过去讲《辛亥革命》,我习惯按背景、经过、意义逐条剖析,板书密密麻麻,学生笔记记得工整,可提问时总有些眼神发愣。培训里说“让学生主动学”,我起初犯嘀咕:历史事件就摆在那儿,主动性能体现在哪儿?直到看到“合作研学”的例子,才恍然大悟——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革命党人、立宪派、普通百姓,讨论“武昌起义后该走哪条路”。这不就是把历史场景搬进课堂?既练了思辨,又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比我讲十遍“历史选择的必然性”都管用。 最让我心动的是“反馈固学”的设计。以前考完试才知道学生哪儿没弄懂,黄花菜都凉了。现在想试着在讲丝绸之路时,先让学生画简易路线图(定向自学),小组互相纠错(合作研学),然后选代表上台讲解(展示激学),我再点拨张骞出使的细节(精讲领学),最后用五分钟做几道情境题检验(反馈固学)。环环相扣,就像串珠子,把知识点串成了学生自己能拎起来的项链。

年轻同事总说我擅长“以史鉴今”,其实这正是历史课的魂。“五环”里的“精讲领学”,恰好给了这个魂安身之处。比如讲《改革开放》,学生自学政策内容、合作讨论家乡变化后,我再结合亲身经历讲讲“为什么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既能帮他们理清思路,又能让历史照进现实。这种时候,教师的“导”才真有价值,不是灌输,而是搭桥。 培训里说“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这点我深以为然。讲《百家争鸣》时,或许可以先展示诸子言论(展示激学),再让学生分组探究主张(合作研学),顺序调一调,反而更符合“思想碰撞”的氛围。历史本就不是线性的,课堂又何必墨守成规? 往后的课堂,我想多让学生当“历史侦探”,从史料里找线索;多设“时空对话”,让他们给古人写封信、提个问。毕竟,能让学生记住的不是年份和事件,而是历史里跳动的人心,和那些与当下相通的智慧。老教师不怕变,就怕跟不上学生探索世界的脚步——这次培训,恰恰给了我们一把跟上时代的钥匙。

  • 二年级.2025职前培训班:常荣芳  评价:0星    2025-07-29 14:37:53

    以古鉴今,结合实际教学,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