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高考与教学常规 -> 学习心得

新高考专题讲座心得

上传:常荣芳(二年级.2025职前培训班)      上传日期:2025年07月29日      状态:正常

聆听“新高考”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今日有幸聆听韩爱学专家关于“新高考”的专题报告,对高考改革、课程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有了更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报告伊始,韩专家回溯了考试的历史沿革,剖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而2014年开启的高考改革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考试科目从“3+3”模式逐步发展到“3+1+2”模式,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科目组合变化,而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确立了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重要地位。“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涵盖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多个维度,强调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这意味着高考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高中新课标实现了紧密对接,推动了“教—考—评”的一致性,确保了教学、考试与评价目标的统一。在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强化了对创新人才和理工科人才的选拔培养,这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国家输送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改革方面,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五次课程改革到第八次新课改,再到2001年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2014年转向“核心素养”培养,直至2025年推行“五育并举”,课程改革始终朝着从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更新教学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等举措,增强了课程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课改重点聚焦于创新性,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评价机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报告中关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基本原则、教材政治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方案变化、指导思想、管理与监督以及梳理教材立体化结构等内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课程实施与评价强调了科学编制课程标准与教材、合理制订课程实施规划以及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课程实施的完整体系。基本原则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坚持科学论证和坚持继承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教材的政治定位,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课程设置的科目安排和毕业学分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课程方案变化中的明确教育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和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中贯彻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管理与监督方面的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和建立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保障了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梳理教材的立体化结构注重思维教学,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报告,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适应这些变化,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