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反思 -> 2025研修反思
心得体会
上传:张乐静(二年级.2025职前培训班) 上传日期:2025年08月01日 状态:正常
心得体会
在智慧环境下开展“五环导学思”教学,需以技术为杠杆,将“导、学、思、议、评”与个性化需求、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融合,既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又回归育人本质。
课前“导”环节,依托智慧平台推送分层预习包:基础生获取概念微课+填空练习,优等生领取拓展案例(如化学中“工业制硫酸的工艺优化”)。通过预习数据反馈,精准定位班级共性盲区(如数学“函数单调性判定”),为课堂聚焦提供依据。此环节利用技术实现“靶向预习”,避免无效消耗。
课中“学思议”环节,以情境任务驱动。如物理“电路分析”,用虚拟仿真搭建“家庭电路故障排查”场景,学生分组协作:基础组用万用表模拟检测短路点,进阶组设计“节能电路改造方案”。智慧系统实时抓取各组操作轨迹,教师通过数据看板发现“电表量程选错”等高频问题,发起全班讨论。技术支撑下,学生从“听讲解”转向“做中学”,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探究与合作素养。
“评”环节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客观题由AI即时批改,主观题采用“双评制”——系统先标注逻辑漏洞(如历史论述题的“论据脱节”),教师再聚焦思维深度点评。同时生成个人素养雷达图,直观显示“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维度的发展水平,为后续个性化指导提供参照。
反思实践,技术应用需警惕“工具化”倾向:曾因过度依赖虚拟实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化;数据反馈若不及时转化为教学调整,便成无效数字。改进方向应是“技术做减法,思维做加法”:如将虚拟实验与真实操作结合,用数据诊断但保留教师对思维过程的追问。
智慧环境的价值,终是让“五环”更贴合学生认知节奏,使个性化学习从口号变为可操作的路径,让核心素养在每一环的思维碰撞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