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听课记录 -> 语文学科
《苏州园林》听课反思
上传:陈芳(其它年级.2020级) 上传日期:2020年07月29日 状态:正常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课程简介 |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说明 2.感受作者在准确说明的同时传递出的对苏州园林的深深眷念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说明 【难点】感受作者在准确说明的同时传递出的对苏州园林的深深眷恋 |
课堂实录 |
教学环节 | 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心得体会 |
第一环节 观图辨园 导入新课 | 1分03秒 | 观察这两幅画,你认为哪一幅是苏州园林? 老师奠基互动中的投票按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苏州园林》相信大家一定能从文章中找到理由。 | 学生进行投票,学生读文章。 读完文章后,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 用两张图片的对比导入本节课,引导同学用第一直觉来判断,通过图片来分辨园林,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
第二环节 在读文章 把握特征 | 1分03秒-16分20秒 |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是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老师点击互动按钮中的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作答,找学生交流说理由,全班分享。 |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呢?读文章,思考:哪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学生将自己答案发布。 | 通过小组的讨论把握作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说明从而区分苏州园林特征与各段落说明事物的不同。这一环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句筛选水平,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同学的交流分享中,使得班级的整体氛围良好。 |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展开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 | 要求: 1.团队自选段落 2.围绕自选段落深入阅读,根据团队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然后拍照上传。分享时,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有关图片进行讲解。 | 通过团队的合作,深入的交流,不但能够让学生找到文章对应内容,还能让学生对文本中所描绘的景物有直观的感觉,为学生日后自主阅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
第三环节 分析句子 理解感情 | 16分20秒- 38分40秒 | 作者不仅仅说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且还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老师点击互动按钮中的讨论。 一个标本不仅仅是对苏州园林的准确评价,也传达了作者对它的眷恋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 你对“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将自己答案发布。你认为谁的答案更好,请点赞。情点赞最多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补充资料: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课余经常游玩,观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以此寄托思乡之念。 学生阅读后,谈理解。 |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且分工有序,侧重点不同,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同时学生在展示演讲中,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图片梳理出第3-9自然段的框架,与板书也一一呼应。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文本的剖析和理解,再通过课外的链接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
课堂小结 | 38分40秒-41分30秒 | | 学生认识到——说明文要客观介绍事物特征,但一步缺乏情感。这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有感情,那文章就有了感情;观山水的人有了感情,山水也就有了感情。 | 由学生的回答引申出本文的地位,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明确说明文也可以 |
课后作业 | 41分分30秒-45分07秒 |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 | 教师将品味相似的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与本节课所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不但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 |
板书设计 | 45分07秒-47分12秒 | | 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 | 板书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该教师摆脱固有的板书模式,不但契合于本篇课文的框架,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