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方案 -> M2A4上传
小学数学“4+2”模式下的概念教学
上传:邢小玲(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1月20日 学生评价:0星 状态:正常
小学数学“4+2”模式下的概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谈到小学数学,大家可能会认为,学生会计算、会解决实际问题就达成目标了,于是乎就出现了一种只是追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的数学,部分学生不理解数学概念,方法应用很生硬,有些本末倒置。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往往表现为只知道名称,以为名称就是概念本身。概念名称与概念符号脱节。学生虽能理解概念内涵、外延,也知道概念的名称,但却与概念符号脱节。他们不能自觉地建立概念定义、名称、符号之间的本质联系。
(二)现状分析
关于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校本课程来说,“4+2”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型。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4+2”教学模式下的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
二、研究对象、范围
一年级三班,30名学生
三、问题的归因
通过搜集资料文献调查、进行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提出问题归因如下:
1、学生直观认识和抽象理解的差距
在数学学习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哪怕是1、2、3„„这些数学符号,它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学习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必须从具体到抽象,都必须借助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2、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授的差距
传统概念教学,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讲授较多,导致学生多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这些符号的表面现象。而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虽然时间较长,但是给孩子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更深刻。
3、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的差距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一两句话上、几个简单的数学符号上,要在应用中辩证地去探究、去理解,在应用中发现理解的不足、漏洞,才能全面地理解概念。
四、措施与方法
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给予学生足够自主探究的时间,增加感知效果。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对所学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4+2”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看、听、触摸等方式,尽情感知数学概念,发现数学概念的特征,研究数学概念。
2、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是论坛等交流方式,生生交流,说出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查漏补缺。再回到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通过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输出或者是通过展示论坛上的学生观点,引出碰撞的火花,再次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拓展提升:
通过基础性的应用和提升部分,进一步应用概念,再一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五、研究步骤及时间规划
(一)研究步骤
1.初始调查: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在课堂中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情况现状,并予以统计记录。
2.问题归因:分析课数学概念不理解,应用不到位的原因所在,提出问题归因假设。
3.措施方法:针对归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4.实施措施:在一年级三班实施研究措施。
5.评估反思:再次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概念学习完成情况现状,并予以统计记录;分析前后两次调查结果,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表扬鼓励帮助等措施。分析问题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补充完善再次实施。
(二)时间规划
1.第一阶段(2014年3月初-3月中旬)
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数学概念学习中的理解和应用情况现状,并予以统计记录。
2.第二阶段(2014年3月中旬—4月初)
搜集资料、进行访谈、课堂观察,分析课堂学习实效的问题原因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第三阶段(2014年4月初—5月初)
实施措施并做记录。
4.第四阶段(2014年5月初—5月中旬)
再次分析调查记录结果,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表扬鼓励帮助等措施。分析问题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补充完善再次实施。
5.第五阶段(2014年5月中旬—6月中旬)
再次实施并做记录。
6.第六阶段(2014年6月中旬—6月底)
分析调查记录结果,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表扬鼓励帮助等措施。分析问题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再次补充完善。
其它年级.1班:李爱闪 评价:0星 2014-01-21 09:14:31
数学概念的建立,在措施与方法中,落到实处,有可行性。
其它年级.1班:关春华 评价:0星 2014-01-21 09:05:33
我感觉这个研究非常有价值,概念课如果孩子在低学段就掌握了学习方法,那么在中段、高段概念比较多时,才能更加熟练的掌握更加复杂的概念
其它年级.1班:高若楠 评价:0星 2014-01-20 14:45:49
这个课题选的好,措施如果更具体一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