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经过长期观察学生的作品,发现大约到了三年级以后,儿童虽然对工艺制作的兴趣依然很高,但绘画变得困难起来,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是抱怨没什么可画,或者干脆嚷着画不来,逼急了就胡乱画一下,与一、二年级相比,作品效果确实不如从前,到后来甚至连工具也懒得带来,编一些如“忘记了”或者“我没有的”等理由蒙骗老师,画画这本来非常有趣的事竟然变成了一种负担,绘画的热情消失殆尽。
(二)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就不乏对儿童线描画的研究探索。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线描画的教学,让学生将表现对象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经调查,省特级教师朱国华老师进行的儿童水墨画的实验。朱老师借助国画中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在技法和题材上大胆创新,具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创新与发展。呈现的学生作品表现大胆,生动新颖。同时,也可看出,朱老师也是将点、线等元素融入了教学中,使学生的作品,除了具有儿童绘画朴拙、生动等特点,又多了一份装饰绘画的形式美感。
-
- 二、问题的界定
-
(一)研究对象
-
小学学生
-
(二)研究范围
-
三年级
-
三、问题的归因
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合理。
2、学生的绘画兴趣消退。
3、根本的则是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滞后,这一矛盾导致了儿童“绘画困难期”的形成。
四、措施与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分层教学,以点带面,体验成功,培养信心。
2、举办画展、进行绘画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五、研究步骤及时间规划
第一阶段
实验内容:以线描装饰画相关基础知识为主,侧重于技法传授与训练,以便为今后学生有意
识地创作线描装饰画打下基础。
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①说点、画点
点是随处可见的,如动物身上的斑点、天上落下的雨点、海滩上的沙粒等等。它似乎一直就在我们的周围,可孩子们未必有这种感受,老师应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点的存在。
就形状而言,半圆形的点、圆形点、三角形点、椭圆形点、不规则形点……不同大小,形状的点,不同的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疏密变化,造成不同的画面效果。在了解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画一画、练一练,可进一步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②说线、画线
说线:通过回忆、观察举例说说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线。
a、线状的物体。如人的头发、毛线、电线、蜘蛛网、树桩的年轮、水的旋窝、柳条、面条、五线谱、铁轨、弹簧等……
b、依附于具体形体的线。如轮廓线。如门框、叶子的边沿、城墙等……
通过说线,儿童就会意识到“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要求儿童留心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线,如门、窗、栏杆、衣服的花纹等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的习惯。
画线:
单线
a、随意画线——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画一条线对每一个儿童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出于好奇,他会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尝试去画。教师可设计诸如“一笔画”之类的练习让学生尝试。
b、画各种形态的线——培养创造力。
教师在让学生随意地画线之后,就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画一些不同形态的线。提出“你会画出与刚才不一样的线吗?”“你能画出多少种?”如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折线、弧线……如螺旋型线、弹簧型线、城墙型线……两种性质组合的线,如弧线与直线的结合、弧线与锯齿形线的结合……通过“比一比谁画得多”、“谁的线条最特别”激发创作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创造的热情。人是有创造的潜能的,这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只是缺少发掘,教育的作用就是唤醒与培养。
C、画各种情感的线,提高表现力。
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如画有情感的线。中国书法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至。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多或少,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希望儿童对线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组合线把几种不同形态的线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丰富的构成效果。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扩散的圆形”、“美丽的树叶”、“想象中的花”等。需要注意的是组合要有一定的秩序,排列宜紧密。
③关于面
对于面,可不必做过多的强调,因为“点” 、“线”变得足够粗时其实就是“面”。对这一内容的讲述可并入关于“黑、白、灰”的知识内容。
2、分割形状的方法
对一个形状进行分割,有三种基本分割形式:直线分割法、曲线分割法和形状分割法。对一个形状的分割,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分割是装饰的前提。
3、装饰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认识和掌握点、线、面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运用添加、重复、分割、变形、想象等装饰手法来描绘物象。
第二阶段:
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儿童尝试有意识地主观地表现对象的画法。
点、线、面的运用,在画面上形成黑、白、灰的变化。点、线、面越集中,画面的调子感觉愈深;反之,则越浅。客观对象的黑、白、灰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1、依据自然光线的变化而形成; 2、依据描绘对象本身固有色的深浅而形成。儿童线描装饰画描绘对象时一般多参考后面一种,但又不能拘泥于客观对象,而要依据创作意图和画面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画面黑、白、灰的变化。
第三阶段:
实验内容:以线描写生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创造性地再现物体。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写生是培养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虽然临摹也能提高表现形式、观察力,但临摹与写生的最大差异在于临摹是磨去个性的练习,写生是张扬个性的创造,只有通过写生才能真正形成能力。
同时,写生也是积累素材,解决学生“无东西可画”,“画面空洞”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