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的归因
通过搜集资料文献调查、进行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提出问题归因假说。
1、目前大多数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自己感兴趣的书很少,内容比较单一,阅读方式单一,以单纯的书面阅读为主。
2、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阅读中随意性较大,多以在教师和家长要求下,被动阅读书籍为主。没有老师与家长的具体指导,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老师有时也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对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3、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直接扼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阶段性的调查班级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确定阅读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2、课堂观察法: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观察,深入探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的生成规律。
3、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测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研究措施
1、边读边积累,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来积累,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积累手段。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规定学生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经典美文,除了规定时间、书目和背诵量之外,还鼓励一些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提高诵读的效果。让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在这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中,学生的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2、以活动促阅读,巩固阅读的成果。
依据低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班级建立图书角,充实班内图书角的图书数量,提高学生阅读量。定期举行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并在班级内建立好书交换站。同学与同学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同时,还通过全员性的诵读比赛展示活动,检查全员背诵的效果。同时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学校班级给予评选考核。并且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家庭很重要。号召班级的所有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设计亲子共读读书卡,家长每天填写孩子的读书书目,读书时间,家长养成与孩子一起阅读健康书籍的习惯。每月班级上交一篇亲子阅读体会(家长执笔)。有的班级还采取家庭共读一本书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每天阅读至少一篇美文。围绕书籍中的内容展开若干次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对话、日记、小报等方式来进行。家长和学生定期写出读书体会来,在班级展示。
4、读书交流,共享智慧。
班级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每位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每个学生在班主任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还会定期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等,在班级内做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