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赵静 -> 研究方案

"用微项目组织数学常态课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上传:赵静(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4年03月17日      状态:正常

 

"用微项目组织数学常态课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用微项目组织数学常态课教学的行动研究

研究人员

 赵静 马超

任教学科

 数学

关键词

 微项目 常态课 践行新课标 教学理念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第一,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首先,何为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在践行课标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后面的四基,忽视了获得四基的途径和理念;其次,我们也注意到了数学内外部的联系,但很少让这种联系真正的为“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服务,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联系只是服务于“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数学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做又是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呢?是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的孩子既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题海战术后的拿到高分,进入重点中学后的喜悦吗?这就需要我们在课标第二条的基础上再次深思: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入数学吧!让数学真真正正的为生活去服务,让学生真真正正的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下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锐意创新,实事求是,信心满满的去解决问题吧!

第二,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赋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激励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和希望,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引领每一个孩子不断在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每一句话中都以“每一个孩子”为服务对象。我们在践行理念的时候,关注到了多数孩子,但是极少关注到每个孩子,这是一个难点,但更是重点!前几年,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曾开展项目性学习。这个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的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但这样的学习真正搞起来特别耗时,每学期开展一两次就已经很不错了!项目性学习组织需要丰富的资源、严密的逻辑、适时地调整、繁琐的评价,特别耗费精力。所以真正开展起来很是不易,推广起来更是困难。

综上, “用微项目组织常态课教学”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了!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这个课题的研究,将以“四基”为明线,以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暗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目的。在此过程中,充分实现新课标总目标,较好的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将此研究结果进行推广,从而影响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3.现状分析

1.以前我和本校张建辉老师曾就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实践,实践的效果很很好,基本上践行了课标,实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但发现这种学习开展起来耗时耗力,还不易推广,所以今天我要在之前因特尔项目性学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2.黄爱华提出的大问题教学,为我们的微项目的情境设计做出了指引,但他的项目性的味道不够,还是不能达到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

3.在徐斌的《项目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模式》一文中,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对我们的理念和方向上有所启发,但我们是小学数学,所以要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跟进一步的研究。

4.上海的王洁在《体验“做数学”—“测量学校绿地面积”的项目学习》一文中,对小学数学的一个课例进行了分享和总结。我们要学习他处处以课标为目标的严谨态度。但是这个课例是数学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新授课,对我们虽有借鉴作用。跟我们理念还是有差距的。

5黎文娟和詹传玲的《数学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有精彩而详细的案例介绍,但也是针对初中生的。在小学数学这里也只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6.在詹传玲的《项目导向数学设计的要素》一文中,作者就项目导向的数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分析,对我们的研究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但是缺乏课例。

7在夏涛和罗祖兵的《项目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一文中,作者就项目学习的内涵和价值,中小学数学教学实施项目学习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述,对我们的研究也起到了指导作用。二、问题的界定(理论、实践两方面)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微项目学习?

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微小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的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

2.研究对象:精英未来学校三年级数学课堂,共3个班级75人。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和模式

在设计微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3.问题归因:(待定)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归纳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教材及教师用书,分析其他相关的概念课论文和案例。梳理小学数学低段概念课的思想理论,形成体系。  

2、行动研究法。将梳理而得的小学数学低段概念课的思想体系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分析效果后,修整再应用于实践,科学化小学低段数学概念课的思想体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案例实验法:积极尝试实验,开展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活动,着重对小学数学低段概念课的思想基本框架和一般操作要领进行专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加以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研究措施:(待定)

 

四、研究步骤及时间规划

 1.初始准备:2014年2月-3月底

研读课标、搜集文献

2.归因调查:2014年4月初日—4月中旬

归因假说、归因调查、归因整理。

3.制定措施:2014年4月下旬。

4.措施实施:2014年4月底-2014年6月底。

五、课题研究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

1. 预期成果

    真正践行课标,实现学校教育理念。

2预期成果表达方式:

教学范例 研究报告 论文

六、保障措施及技术支持

   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