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爱华提出的大问题教学,为我们的微项目的情境设计做出了指引,但他的项目性的味道不够,还是不能达到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
3.在徐斌的《项目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模式》一文中,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对我们的理念和方向上有所启发,但我们是小学数学,所以要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跟进一步的研究。
4.上海的王洁在《体验“做数学”—“测量学校绿地面积”的项目学习》一文中,对小学数学的一个课例进行了分享和总结。我们要学习他处处以课标为目标的严谨态度。但是这个课例是数学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新授课,对我们虽有借鉴作用。跟我们理念还是有差距的。
5黎文娟和詹传玲的《数学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有精彩而详细的案例介绍,但也是针对初中生的。在小学数学这里也只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6.在詹传玲的《项目导向数学设计的要素》一文中,作者就项目导向的数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分析,对我们的研究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但是缺乏课例。
7在夏涛和罗祖兵的《项目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一文中,作者就项目学习的内涵和价值,中小学数学教学实施项目学习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述,对我们的研究也起到了指导作用。二、问题的界定(理论、实践两方面)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微项目学习?
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微小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的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
2.研究对象:精英未来学校三年级数学课堂,共3个班级75人。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和模式
在设计微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3.问题归因:(待定) |